宗教与哲学杂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宗教与哲学杂志创刊于2012,发行周期为年刊,杂志类别为文化类。
关键词: 中西文化比较 宗教哲学视野 宗教概念暨宗教观 历史与逻辑切入点
从历史背景和学术氛围来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学术史是在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拉开序幕并延续至今的。因而,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历来为学界所重视。本文所论证的是一种新的学术尝试,即以思想观念史意义上的"西方概念暨宗教观",作为中西方文化传统比较研究,尤其是中西宗教哲学比较研究的"历史与逻辑切入点"。此种学术尝试旨在拓...
关键词: 康德 幸福 理性
"幸福"概念在康德哲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康德把"幸福"理解为习惯性的感性欲望,即偏好在广度、深度和绵延上的满足,同时幸福又取决于人在同类中所拥有的优势,因而谋求幸福靠的是能够认识自然且改造自然,并在同类中竞争以谋取优势的理论理性。建立在自爱基础上的对幸福的追求促进了理性的发展,造就了文化,但不能造成道德。道德以自由...
关键词: 道德 伦理性 伦理的自然状态 伦理的共同体状态
康德晚年伦理学十分重视伦理共同体问题的探索,因为"伦理的共同体状态"相当于"社会共同体状态",没有"社会共同体"人类就是处在"自然状态"下,依然是野蛮的,因而,哪怕每个人都有道德立法能力,都能形成"自律"的道德,但是,如果人类不能形成某种"伦理的共同体状态",那么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善的原则也会不断受到恶的侵袭,变得像是恶的工具...
关键词: 阿奎那 存在 真理 解析
阿奎那是符合论真理观的代表。他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存在与本体的真理是可以互换的,不仅为基督教信仰建立了本体的基础,同时也拓展了形上学。本文首先讨论being以及它与Being and Essence相关的中文翻译,其次分析了实在论的真理观,然后是与符合论相结合的基督论。阿奎那用理性服务信仰,将信仰进一步理性化、形而上化,造成了他没有预料的...
关键词: 虚无主义 相信 价值 生存
中国学者对尼采虚无主义的解释往往很复杂,很思辨,似乎它是一种特别深奥的东西。但是,只要进入人的实际生存经验,分析人的情感,我们会发现,虚无主义的根源就在我们的内心。本文通过分析"相信"情感分析尼采式的虚无主义概念及其历史。我们的分析显示,虚无(主义)存在于人的生存本性里,它是我们命运的一部分。
关键词: 心性儒学 政治儒学 孟子 荀子 性善 性恶心善 统合
儒学既有心性的一面,也有政治的一面,内圣与外王的贯通,是儒学的基本主题。孔子之后,孟子偏重心性,走的是由道德而政治的路向,荀子偏重政治,是以政治处理道德。统合孟荀,是大陆新儒学开新的一条重要途径。统合孟荀的关键在于心性论,孟子性善论实际是以善为性论,荀子则主张性恶心善说,而非传统的性恶说。孟子的心善(性善)更适宜说明人的道德实...
关键词: 天人 性恶 礼法 五行
荀子的思想综合儒、道、法、名家等各家构成,受儒法两家影响最深。其伦理观深受儒家影响,然后其礼论则是儒家礼的异化,在相当程度上近于法家之法;其政治哲学受法家影响更大,他所参照的政体以秦制为主。总起来看,荀子的天人观、人性论、伦理观和礼法观,构成了一个广博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更近于法家而非儒家。荀子独创了一套将儒家道德与法家政体...
关键词: 道德 系统理论 尊重 双重或然性 自由 衔接理性 法律
本文首先总结和讨论了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关于超级理论的道德无涉的思想,揭示了其中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科学系统无法为全社会提供运行基础,而只能按照自身的真理追求之逻辑考察其他社会系统或现象(如道德)的要旨。进而,本文厘清了被宣称为能够满足道德无涉之要求的社会系统理论对道德产生的原因和基础的分析,探讨了卢曼关于道德的社会功...
关键词: 柏拉图 苏格拉底 政治学 伦理学
本文是对《理想国》政治学/伦理学思想的一种解读,分析其论述所依循的逻辑及表述上的矛盾:城邦政制与心灵秩序的同构设定,使得苏格拉底描绘的城邦政体演化史可以被解读为灵魂退变的寓言,服务于作者证明"正义即幸福"的伦理学目的,但这一前提自身携带的隐患,造成最终的结果与初衷相违。另一方面,现代政治实践要求我们重新评估《理想国》在柏拉...
关键词: 道 知觉性 明 智 诚 善生
道家菁华为吾华传统之宝什。徐梵澄尝言:自家之珍倘加拂拭,不仅可"近以修身",亦可"远以治国"。是书乃通释之作,所谓通释,即亦玄亦史,玄者思想,史者故实。一言以蔽之,是用了精神哲学的眼光,将老氏哲学放在了中、西、印三大文化之高境上加以"谛视",其与一般认(知)识论即对概念的读解不同,毋宁是对真实(理)的观照。而"真实"乃心理经验...
关键词: 超自然神圣 超社会神圣 私人主义 自我圣化
神圣问题是宗教社会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神圣关系与社会秩序的起源、个人与社会问题的基础。但所谓神圣化或神圣性的问题,既有作为人们信仰对象的神圣性,也有建构这一神圣对象的制度设置;其神圣主体,可以是超自然的神圣,也可以是超社会的神圣性;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群体,当然也可以是信奉为神圣的学说或教义体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信仰...
关键词: 仁慈 自由 儒家 基督教
仁慈与自由是儒家和基督教最有代表性的价值概念。本文通过对这两个价值概念的比较,粗略地描绘了这两个文化传统的同与异,发掘了产生两者的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基础,评述了它们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探讨了两者的互补与融合。
关键词: 阿奎那 天主教 道德神学 婚姻 人格主义
两性关系是直接影响人们婚姻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解读中世纪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和20世纪天主教神学家教宗约翰·保罗二世的爱情婚姻观念,试图澄清两性关系中自然与肉欲、身体与人格、自我中心和利他主义之间的复杂问题。在细致的文本梳理中我们看到,"梵二会议"之后罗马天主教会的道德神学已逐渐突破中世纪传统中自然、肉欲与罪的解...
关键词: 身体 世俗 个人福祉
宗教和法律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2014年的小说《儿童法案》的核心论题。本文从身体和宗教的关系入手,重新考量《儿童法案》的核心案例所带来的理论挑战。通过展示身体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其与自我的亲密性等核心特征,扼要梳理了西方世界建构濒死身体的主导话语从宗教到医学再到法律的历史,由此揭示当代有关宗教与身体的研究中被不正当地忽...
关键词: 宽容 民主 德性 阿奎那
约翰·鲍林相信,现代民主生活需要一种宽容的德性,以回应一些不可避免的民主损失,维护民主生活的稳定持续。这种民主的宽容德性可以通过诉诸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资源得到合理的证成,同时也足以证明这种德性和现代民主生活是兼容的。阿奎那本人并不赞同民主制,也没有专门讨论过宽容的德性。但是,他的思想可以为这种民主宽容的理论提供一种间接但可...
关键词: 宗教 宪法制度 国家构建
宗教与宪法的关系,是在一个历史的过程中展开的,其基本的结构性关系,是在现代国家的宪法构建中得以塑造出来的,各个现代国家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宪法之精神结构,都有自己的高级法背景。
关键词: 现代性社会政治秩序 世俗化与理性化 缺失意识 信仰与知识
"9·11"恐怖事件,使得哈贝马斯局部改变了他一贯坚持的现代性之世俗主义立场。他发现,现代性秩序建构过程中因缺失了宗教超验维度,导致世俗社会秩序失却坚固而融通的伦理基础。面对现代性意识的这种缺失,哈贝马斯呼吁,世俗社会要重新认识宗教,不应把宗教当作"一种已经过去时代的产物"。知识与信仰应该准备相互学习,哲学与神学之间需要展开对...
关键词: 政教分离 宗教自由
政教分离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晚清的王炳耀(煜初)可能是中国近代最早明确提出政教分离原则的第一人,其在期间即已明确提出宗教自由、政教分离等思想,其发表时间亦早于梁启超等人。本文介绍了王炳耀及其家世的基本情况,其关于政教分离、儒教与政府关系及宗教自由的思想,王炳耀与其同时代及稍后的思想家相比,在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构想上...
关键词: 个人宗教信念 公共政治生活 公共正当性 合理性合法性
只有关联公共生活的宗教自由才是真正而完全的宗教自由。在保证宗教自由这一基本人权的自由民主制社会里,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宗教属性不能成为行使公民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的先决条件。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社会政治行为,必然会依据某种基本或总体性信念,而不同时期所谓公民伦理对宗教信念之公共或理性正当性存在不同界定。极端世俗化理论以及极端分离...
关键词: 佛教在中国 伦理诠释 二谛论
虽然佛教是普适性较强的宗教,但传播中仍不乏具体的适应性困境,伦理违和即佛教在中国传播史上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佛教的伦理调适亦即成为值得审视的内容。本文拟尝试以佛教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间的相互关系为审视视角,以佛教出世向度所带来的一些伦理不相应问题及其调适为主要探究线索,由王权至上背景及集权际遇下佛教对政治伦理问题的处理、宗...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华龙大厦,邮编:100029。本站仅做历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