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杂志

杂志介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杂志创刊于1960,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教育类。

  • 拉萨市藏、回、汉商人经济关系探析

    关键词: 边疆  多民族商人  经济关系  

    良好的民族关系是边疆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经济关系则是民族关系的基础和主体,更是关乎边疆安全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拉萨市冲赛康批发市场、赛鑫商场、八廓街的多民族商人商品交易为切入点,研究多民族商人商品交易背后经济交往关系及其对边疆民族社会的重大影响。

  • 时空规序的节律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来自贵州省黄岗侗族村落的田野调查

    关键词: 时空规序  节律  资源配置  黄岗  侗族社区  

    侗族文化的建构是立足于对所处环境适应的结果,并表现为对特定生计资源的规序化配置。其主要内容就是从社区的"时空规序社会共识"以实现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是侗族社区社会运作的文化策略。将社区生计资源的丰沛与匮乏在制衡格局中得到有序地调控,集中体现了侗族的生存智慧。

  • “特色”的生成:赣南畲族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实践——以南康赤土畲族乡近年来的建筑表现为中心

    关键词: 族群认同  文化实践  特色建筑  赣南  畲族  

    赤土畲族乡以建筑表现为中心的文化实践,一定程度上具有确认畲族的存在、历史性与凝聚认同的功能,但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实践特色建筑中蕴涵的价值与行为准则,而是为了积累能给地方带来资源与利益的"象征资本"。其实践虽存在"挪用"的痕迹,但仍根植于赣南地域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土壤之中,是绵延千年的"华/夷"分类意识寒流遭遇国家民族政策暖流...

  • 民族分层的研究视域——有关文献回溯和研究述评

    关键词: 民族分层  概念内涵  研究分野  测量指标  

    民族分层是民族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综观中西方研究,从"民族"概念入手,多角度地理解民族分层的概念内涵,有助于拓展和明晰我国民族分层研究的视域。目前这一领域主要集中于民族分层的原因解释、对民族分层结构的宏观研究或经验分析,以及有关分化演变趋势的研究。研究者常用的操作化测量指标可以基本归纳为客观、主观及文化行为模式三种。然...

  • 坚持和完善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

    关键词: 高考  少数民族加分政策  原因  对策  

    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经历了"从宽录取"、"优先录取"、"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等发展过程。近年来,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公平与公正性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争议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应继续坚持少数民族加分照顾政策,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出台惩罚措施,杜绝弄虚作假行为,采取"区别对待"原则,充分发...

  •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族工作理论  建国前  

    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传入中国开始,中国共产党就一直结合中国的民族问题不断探索,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开展民族工作,从理论研究、培养民族干部、建立红色政权、发展地方经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 当代民族问题的研究态势——基于2006-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的分析

    关键词: 民族问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研究态势  立顶数据  

    以2006-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民族研究立项材料为样本,利用SPSS15.0和ROST NAT软件,对立项数目、机构、学科、议题、成果形式、研究群体等进行频数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近年更加重视民族问题研究;民族类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属于民族研究中坚力量;学者多从社会学、文学、哲学等角度对民族人口迁徙与流动、民族史料与古籍、民族语言与文学、...

  • “后申遗”时代的公共性发生与文化再生产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后申遗  遗产公共性  文化再生产  

    "保护还是开发"作为中国申遗实践的热点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产业与精英两个文化阶层借助官方观念错位而展开的话语竞争,忽略了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关注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标志着"后申遗"时代的到来。"后申遗"时代,文化觉醒引发的文化归属存在"误认"可能,遗产公共性则是觉醒的遗产持有者,以遗产为公共性实现的符号媒介,...

  • 后申遗阶段非遗保护路径选择——以弥渡花灯为个案

    关键词: 后申遗阶段  保护路径  弥渡花灯  文化生态  

    "非遗代表作"申报热在中国已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申遗"后的非遗与"申遗"前的非遗相比,吸引眼球和受关注的程度大大增加。后申遗阶段的非遗在保护的方法和路径选择上也变得更加复杂。以弥渡花灯为个案,分析后申遗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化开发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和问题,指出文化生态的保持、恢复才是非遗保护的根本。

  • 非遗视野下的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

    关键词: 山东传统武术  文化遗产  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拳种项目有20多种,但在武术遗产中存在保护什么认识模糊,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与传播方式单一,文本、音像、书籍利用不充分,保护体制不健全,经费短缺,缺乏立法保护等问题。为此,要加快体制改革,组建专业队伍,设立生态保护区,加大对传承人保护力度,践行于基础教育,探寻产业开发模式。

  • 再论马仲英赴苏及其下落

    关键词: 马仲英  斯大林  赴苏  下落  亲苏政策  肃反运动  

    1934年7月,马仲英离开三十六师,从伊尔克什塘卡进入苏境,前往莫斯科,1937年以后,下落不明,说法各异。根据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等书中的相关资料进行论证,进一步提出了马仲英在1937年下半年被斯大林处决的事实和原因。

  • 土司制度及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关键词: 土司制度  羁縻治策  南方少数民族  

    土司制度由元代以前的羁縻治策演变而来,是对羁縻治策的重要发展。土司制度实现了施治地区社会关系的有效整合,使封建王朝的统治在蛮夷地区得以深入,并初步解决了封建王朝经营边疆高成本、低收益的问题。土司制度培养了土司及所辖夷民对王朝的忠诚,促进了边疆同内地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造成南方少数民族性格的改变。一些人循规蹈矩,惧怕朝廷...

  • 明代海南的“黎兵”

    关键词: 海南  黎兵  土舍  

    明代海南的"黎兵",是在明代海南卫所军事制度之下设立的地方民族武装组织,由土舍督领。明初对黎兵组织进行了重建,黎兵在军事、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由征兵制度改为募兵制,并且"革"、"复"不断。

  • 土家族志士邓玉麟在武昌首义中的领导作用

    关键词: 土家族  邓玉麟  武昌首义  领导作用  

    湖北巴东籍土家族志士邓玉麟是辛亥革命期间湖北革命党的重要领导人,是武昌起义的主要谋划者,是起义的关键联络人和重要组织者,也是首义之夜力挽狂澜的指挥者,他在新生的湖北军政府中担任要职,是抗击清军、保卫共和的主要将领。

  • 20世纪上半叶回族慈善团体研究

    关键词: 回族  慈善团体  20世纪上半叶  

    通过对1900至1949年间回族慈善团体的存在与发展状况及活动情形的探讨,指出回族慈善团体具有自上而下组成,会员无定、经费来源单一,早期活动内容单一、结构简单,后期不断发展等特征。在增强回族凝聚力,促进回族社会稳定,加强回族与其他民族的联系,扩大回族在中华民族及国际穆斯林中的影响方面,回族慈善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 香港公屋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关键词: 香港  公屋政策  历史沿革  内地  启示  

    香港公屋政策先后经历了应对和规划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为消除房荒而兴建徙置大厦和廉租屋,后一阶段可分为前后相继的政府主办和政府主导两个时期。在政府作用定位、社会力量协同、公屋发展动力、公屋建设质量及公屋社区建设等方面,香港的做法都值得内地参考和借鉴。

  • 社会约束体系的弱化与解构的逻辑——一项城市流动越轨未成年人生活状态的调查

    关键词: 流动越轨未成年人  社会约束  弱化  解构  

    城市流动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大量出现,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社会约束体系功能的弱化和解体危机。赫希的社会约束理论指出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因素;本文在梳理社会约束理论的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组有代表性流动犯罪未成年人的城市生活史分析,总结出了城市流动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发生发展与约束体系功能的弱化...

  • 网络、群体与文化的互动分析——以汶川震后网络事件为例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网络舆论  软性暴力  群体心理  

    以汶川地震后的网络群体事件为案例,阐释文化在事件中的作用及网络媒介、文化与群体三者的互动关系。在网络群体事件中,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以其所拥有文化中的道德准则为基础的;媒介使事件的影响力增大,使道德奖惩的力度倍增;群体通过网络舆论工具实施惩罚,每一个网络事件本身就是舆论对当事人进行制裁的体现。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证分析——以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为例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产权保护  地方竞争力  云南石林  

    石林彝族自治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石林县以阿诗玛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异彩,正积极走向国际化品牌,而产业化发展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审视石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其存在着民众保护意识淡薄、民事保护薄弱等问题。为此,应加强宣传,努力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性;...

  • 清江流域公民行为习惯法研究——以民谚为视角

    关键词: 清江流域  民谚  行为习惯  

    民谚作为清江流域公民行为习惯法的一种特殊载体,主要内容包括自身行为规范、家庭家族行为规范、社会交往行为规范和经济交往规范。行为习惯法的核心价值是"情"、"理"、"和"。情与理是和的基础,是人行为的维度;情与理冲突时舍情取理;和是情与理的归属,是人行为的目的。正是情、理、和的特质实现了习惯法与社会生活的沟通,使习惯法成为当地...

  • 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研究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央扶持政策  区域政策  发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特殊的帮扶政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受自然、历史、人口分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全国相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较...

  • 基于工业类型结构分析的产业安全研究

    关键词: 产业安全  工业安全  实证分析  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发展加速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步伐,但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产生影响。按企业注册类型,通过对成本、投入、产出和综合效益的实证分析,发现外资趋利的隐蔽性是造成我国工业产业安全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需要政府、企业与行业三方的共同努力。

  • 低碳经济发展:非正式制度安排视角的阐释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球资源缺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愈发脆弱,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这也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和障碍。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提出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发展低碳经济以摆脱发展的困境。然而,技术创新水平不足与产业结构不合理仅仅只是导致当前困境的表征原因,人类欲望的不断膨胀以及与低碳发展相适宜的非正式制度的缺...

  • 政府间松散型横向一体化战略联盟:跨域治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 跨域治理  松散型横向一体化战略联盟  公共事务  

    基于博弈论对地方政府间跨域治理行为的分析,深入剖析了跨域治理的传统逻辑和困境,探究了各自的博弈策略以及形成各种博弈策略的条件,指出地方政府之间要想达成"积极治理,积极治理"这一令多方共赢的纳什均衡解必须取决于七个约束因子,而目前层出不穷的跨域公共事务始终无法得到行之有效治理,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间始终无法达成上述约束条...

  • 论生态文艺学的后现代建设意义

    关键词: 生态文艺学  后现代  大自然  范式转换  

    超越现代性是人类不可避免的选择,而纯然批判性、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必须渐渐让位于建设性的、创造性的后现代主义,生态世界观、生态文明无疑是超越现代性的最佳选择。生态文艺学的兴起与繁荣具有重要的后现代建设意义,它促使文学重新履行对大自然的守护功能,并能够深入地阐释文艺审美本质,具有促使文艺学范式转换的意义。生态文艺学志在重建宏...

  • 荀子的天人观及其生态美学价值

    关键词: 荀子  天人观  生态美学  价值  

    荀子的天人观思想主要体现在前后保持一贯联系的四个方面,即从批判"蔽于天而不知人"到"明于天人之分",进而"制天命而用之",最终归旨于"君子者,天地之参"。荀子对先秦诸子的天人思想进行了批判总结,并融合创新,为中国自然观的主体结构和格局奠定理论基础。荀子天人观的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生态整体观,"礼...

  • 试论生态美学在自然环境公共艺术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公共艺术  创作  批评  

    在中国当前国情下,如何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在自然环境中推进公共艺术建设以促进公众艺术参与感,需要生态美学的系统理论支撑。生态美学在自然环境公共艺术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既存在理论基础,又有成功案例,运用得当将能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有效提升中国自然环境公共艺术的创作水平,从而更好地改善所在地区文化氛围,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试论生态审美教育对现代审美教育的超越

    关键词: 生态审美教育  情感教育  价值教育  伦理教育  责任教育  

    生态审美教育以生态整体论为哲学基础,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从根本上实现了由"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的转型。生态审美教育倡导身体感官全部参与的、动态的和双向平等交流的自然审美范式。在目标任务上,生态审美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审美理想,引导人类进入一个自然、社会与人自身和谐协调、普遍共生的审美...

  • 汉赋礼仪功能的式微与文学意蕴的形成

    关键词: 赋诗  汉赋  礼仪功能  

    根据《左传》的记载,先秦时期古人赋诗、答赋有其特定的礼仪形式。入汉以后,汉赋继承了先秦"赋"的礼仪形式,汉初赋家更是将其作为入仕的重要手段,使赋体成为与奏疏相似的应制文体。汉代赋家"倡优"的特殊身份,造成了汉赋政治地位的降低,使汉代赋家逐渐远离了政治中心,造成汉赋礼仪功能由此进一步减弱,而文学意蕴得以加强。

  • 《国语》文体的还原阐释

    关键词: 编纂  对话体  

    《国语》的文体源于先秦时期的"语"文献,其史料涵括"国语"和"家语"文献。《国语》是在各国之"语"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它的基本文体形态在各国之"语"中已经奠定。八国之语是编纂者经过缜密遴选的,但由于变例这一编纂方式的存在,《国语》的实际记录远不止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国语》文本呈现对话的文体形态,但比起《...

  • 论古典文章学中的“潜气内转”

    关键词: 潜气内转  古典文章学  表现形式  创作理念  理论价值  

    中国古典文章学崇尚波澜曲折的效果,因而非常重视各种转笔的运用。"潜气内转"就是其中的一种巧妙转法,它是从中国古典文章创作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应成为中国古典文章批评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潜气内转"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在行文发生承接或转折时,不用虚词作过渡。二是通过硬转陡接的笔法,使语言之链发生断裂,而文章的意脉却似...

  • 生态学视野中的《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与意境创造

    关键词: 生态学视野  意象批评  意境创造  

    《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意象批评是它的基本批评方法,其中的意象包括人物意象和自然意象,自然意象中又有壮美意象和优美意象之分。通过生态学的视野,可以发现《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了自然和谐的意境美,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

  •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方法论问题探析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  哲学研究  方法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方法论问题即已凸显出来。经过30多年的研究、探索,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可以说是流派纷呈,值得反思。方法论问题在本质上即是对研究对象存在性的确认、对对象价值必要性的坚守、对研究路径科学性的深信以及对研究方法正确性的把握。正是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工作者在对哲学的再...

  • 传统儒家“善事父母”之“善”的实践内质

    关键词: 善事父母  孝  善  实践内质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儒家思想  

    "善事父母"是传统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孝"的本义。"事父母"标示了"孝"的伦理德性维度,而"善"使"孝"内显为实践品性,这种实践品性以"善事父母"展开为儒家思想中的"孝生以敬、孝老以顺、孝病以忧、孝死以哀、孝祭以思"五个向度,"敬、顺、忧、哀、思"成为"善"的实践内质。

  • 论黄宗羲“学校”议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 黄宗羲  学校  议政  乡约制度  反腐倡廉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将古人监督政治的清议做法和保证地方统治的乡约制度进行了完美结合,进而提出了集二者优点为一体的学校议政思想。黄宗羲学校议政思想对当前我国政治领域的反腐倡廉活动很有启迪意义。

  • 一部视野独特、内涵丰富的力作——评《腹地与软肋:土家苗瑶走廊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关键词: 经济协同发展  苗瑶  土家  腹地  力作  内涵  实践探索  省际边界  

    目前,我国沿海、沿边、沿江开放、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丰硕成果。但对广大内陆众多的省际边界特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上,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 投稿指南

    关键词: 投稿指南  人文社会科学  工作效率  作者投稿  远程处理  泰克公司  大学学报  稿件  

    为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方便作者投稿,并随时查阅稿件在审状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采用了“北京玛格泰克公司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处理稿件。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中国武汉市民族大道182号,邮编: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