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创刊于1972,发行周期为旬刊,杂志类别为教育类。
杂志介绍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创刊于1972,发行周期为旬刊,杂志类别为教育类。
关键词: 写作 积累素材 体验生活 作文 心灵 立意
抬头看云是体验,低头嗅花也是体验;手掬清泉是体验,脚踏黑土也是体验;听雅乐“心有戚戚焉”是体验,品佳肴五脏六腑十分熨帖也是体验……这些体验就是作文的基础,它让作文变得不再难。它告诉我们,作文的秘诀其实就在于: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积累素材,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触动心灵,在触动心灵的基础上巧妙立意,在巧妙立意的基础上情动辞发...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活动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操作策略 人教版 母亲 语文老师
综合性学习,顾名思义,着重的是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这种综合,不仅仅是语文的综合,也是生活的综合、文化的综合。本刊已于2014年12月刊发过一组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也引起了不少语文老师对这一活动的重视和思考。此前,大多数老师对于这个环节的授课也许心存疑惑:综合性学习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才能让综合性学习真正名副...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学设计 听说读写 本真 教学内容 一线教师 实际教学
【设计突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线教师颇感棘手的课程,首要表现在对其汗漫无边的教学内容难以取舍,以致在实际教学中,综合性学习往往呈现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局面。力求在教学内容选择时即能有所突破,是综合性学习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教学设计 舞台 戏剧 品味 语文 中国戏曲 综合性学习
【设计突破】《戏剧大舞台》为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教材对中国戏曲作了概括性介绍,对戏曲的流派及特点均有所涉及,但非常简略。大部分学生受时代影响和地域限制对中国戏曲缺乏基本的了解,更谈不上喜爱。而且在以往教学中,教师要么只注重对戏曲知识的介绍,忽视学生对戏曲的直观感受;要么试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戏曲,但只是选取几...
关键词: 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 同课异构 指向 课标 设计内容 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赏戏曲,本本真真学语文——〈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之一》(以下简称“设计一”)和《从语文的角度品味戏曲艺术——〈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之二》(以下简称“设计二”)两篇教学设计内容各有侧重。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设计一”侧重于与地域文化、校本特色、家校资源等三个方面的关联度,还采用了“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手段;“设...
关键词: 社会维度 学习评价 语文教学 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 实践经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是当前语文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应侧重于四个维度的整合和五个着力点的统摄。四个维度即课标维度、学生维度:教师维度、家长及社会维度.
关键词: 语文教材 语文教师 活用 驾驭 批判 教学目的 举一反三 叶圣陶
面对教材,语文教师该怎么办呢?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陶行知先生反复强调:“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两位先生的答案,关乎原则而又显得笼统。笔者的理解是:教材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不是教学的终点;教材是举一反三的工具,是教学的起点,应向生活延伸;教材有缺失、遗漏甚至谬读,可以质疑、删减、补充或纠正;教材...
关键词: 语文思维 语文教学 追问 语文学习 语文技能 训练过程 文化判断力 语文知识
就目前的语文教学而言,学习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技能似乎能够涵盖语文学习的全部。其实不然,真正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语文思维是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语文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养成的一种生命状态。它既是一种思辨能力,一种文化判断力,又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人格修养。
关键词: 字词教学 初中语文 中国汉字 现状 温度 文化节目
2014年最热的电视文化节目是什么?当然是由央视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两档大型汉字文化节目——第一届《中国成语大会》和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还发起了“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重新活起来,成为当下大家津津乐道的时尚用语。
关键词: 和谐 牧羊人 蒙古包
和谐,是白云深处,羊群的家园;是芳草萋萋地,牧羊人的歌声;是蒙古包里,缕缕的炊烟。和谐,是静谧夏夜,丰年里的蛙声一片;是小荷初绽,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是熙攘人流,鸽子闲庭漫步的悠然。
关键词: 原汁原味 助读 巧用 创作背景 合作者 课文 解读 文章
在解读一篇课文时,师生如果仅局限于课文本身,就只能“就事论事”,无法领悟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写作和作者当时的心境、境遇密不可分,只有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品味出文章的“原汁原昧”。因此,助读资料在解读课文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语法学习 有效解 路径 阅读教学 语法教学 修辞知识 引导学生 知识教学
课标对语法教学的要求是:“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时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同时,中考已不再将语法作为考试重点,所以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也不再系统地讲析语法知识。而这种对课标的误读,却恰恰成了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拦路虎”。
关键词: 才能 阅读教学 语文课堂 朗读 催化剂 碎片化 学生
阅读教学要回归本真,朗读是重要的载体和催化剂。朗读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以声传情”,增强学生的语感。但用心观察现实的语文课堂,却令人不能不为此担忧:有的为读而读,朗读碎片化、走过场;有的目的不明,朗读、阅读两张皮,没有真正促进阅读教学的高效展开;有的重形式、轻技巧,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有效...
关键词: 文本解读 情理 教学参考 中学语文 勤劳致富 爱劳动 小麦 研读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在2014年第10期刊发了《〈观刈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一文。反复研读此文,我认为作者对一些诗句的理解有些牵强。其一:“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人民若不爱劳动,田地荒芜,哪来的“小麦覆陇黄”?种地本是世代农民的生存方式之一,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生存的必要,还谈不上热爱不热爱,更够不上是一种享受...
关键词: 语言赏析 创意设计 文本 审美 语言表达技巧 文章内涵 八年级下册
【设计突破】对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文化”中萧乾的《吆喝》一文,一般的教学设计会出现下面两方面情况:一是依照教参着重于梳理文意的写作思路,浅表化地解读文章“写了什么”;二是在语言赏析方面,大多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句子,为赏析而赏析,学生得到的是一些碎片化的语言表达技巧,而语言赏析与文章内涵及作者情感理解之间却...
关键词: 创意设计 追问 文题 品读 民俗风情 学生体会 回忆性散文
【设计突破】《吆喝》选自萧乾先生的《北京城杂忆》。这是一组回忆性散文,一篇篇文章像一个个镜头般透视了老北京的特色风味,展现了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就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吆喝”这样的民俗文化知识只要了解即可,我们应该更多研究“吆喝”所包含的语言、人生、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意蕴。鉴于这样的思考,我便围绕“吆喝”这一主题词,...
关键词: 解读文本 教学设计 设计创新 老师 审美 语言 文题
捧读耿翠霞老师的《走进文本深处,在语言品析中悟意审美》、吴寿健老师的《紧扣文题,于层层追问中品读意蕴》,颇多惊喜。掩卷深思,感到深入解读文本之美,也觉出教学设计创新之难。些许感受,不系统,不深刻,卑之无甚高论,愿与二位老师交流。为方便起见,下文中耿翠霞老师的《走进文本深处,在语言品析中悟意审美》简称《走进》,吴寿健老...
关键词: 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课外阅读 诗歌
我站在这里轻嗅着你嫩芽的芬芳有春风的抚慰有春雨的滋润还有那和煦的阳光的呵护孩子我同样爱你盼望着你的成长等待着你花朵的艳丽与果实的香甜孩子我的枝叶开心地舞蹈春去秋来老树愿洒落自己的全部叶子化为春泥去滋润你孩子我的一切你都可以拿去
关键词: 创意设计 物化 无情 学生体会 七年级下册 单元目标 设计构想
【设计突破】《爸爸的花儿落了》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成长,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因此,对本文的解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父爱”上,还要落在“感悟成长”上。基于此,笔者对这篇小说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构想:“生命如花,一线串珠贯始终;父爱如山,一言一行总关情;成长如歌,...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文学理论 教学方法 问题设置 孙绍振 解读 教授
【设计突破】一、前人传统解读的巧妙引入孙绍振教授曾经说过:“《背影》从上个世纪20年出来直到现在,80多年间,文学理论、教学方法和观念更迭颇为频繁,但是,对于《背影》的解读,却并没有多少进展。”一直以来,对《背影》的解读、问题设置、教学设计,几乎都是一个模子。
关键词: 语言艺术 教学设计 文化艺术 文体 艺术欣赏价值 自读课文 七年级下册
【设计突破】著名作家冰心的《观舞记》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化艺术”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涉及具象的舞蹈艺术与抽象的语言艺术之间的相互转化,其间需要借助想象进行还原。基于教材自读的定位及其难度,该文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此文思路清晰、语言生动、叙述细致,而且渗透了冰心女士一贯的爱心,人物的动作、神态、服饰等描写也充...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反思 初中 体味 文学 中学语文教师 教学能手 学科带头人
【访谈对象简介】曹公奇(以下简称“曹”):详见封面介绍。【采访者简介】田玲(以下简称“田”):陕西宝鸡高新中学语文教师,多次荣获市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陕西省教学能手、宝鸡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曾两次参加陕西省中考语文命题工作。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 例析 语文教师 思维过程 应当 景物
高明的语文教师,应当追求“大家”的境界,不应当以为只在课堂这块“画布”上画上词语、句子、语段等“景物”就万事大吉了,还应当考虑每一种“景物”呈现的位置与时机。具体来说,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体现“景物”空间搭配上的留白;有所说有所不说,体现思维过程中的时间留白,以便留给学生“悟”的时间。
关键词: 阅读文本 解读 争议性 初中语文教材 经典作品 哈姆雷特
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往往会存在争议。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如《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台阶》《老王》《湖心亭看雪》《雪》等。面对这些争议,我们在教学时要直面它,要把它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在深度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文本解读 美读 妙用 语言文字 语文课 教学有效性 阅读教学 具体形象
余映潮老师曾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语文课上,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它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而文本的载体是语言文字,美读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情境之中,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成充满情感的具体形象。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唤醒 著名教育家 语文活动 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生命感 价值感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好一个“唤醒”!在“唤醒”的召唤下,我始终努力在自己的语文课上相机诱导,设法探究,创设有效的语文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沉寂的心灵,以此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学生非智力因素 语文教学 培养 作文教学 浮躁心态 急功近利 知识传授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是投入大收效少,费力多效果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重知识传授,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
关键词: 语言素养 语文学习活动 整体感知 语文课 学生 品读
黄厚江老师曾经提到,语文课就是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然而,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大多是重视整体感知,缺少细致品析。有时虽有品读语言环节,但却因指导的不到位或缺失,使品读语言环节流于形式或隔靴搔痒,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本的内涵。
关键词: 引导学生 思维能力 教师 片面化 绝对化 设疑 教学 发问
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来自学生的出乎意料的发问。面对学生抛来的“意外球”,无论是“偏球”还是“差球”,教师都应出手相接,借以提升其思维能力。一、设疑引导古人云:“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面对学生提出的片面化、绝对化问题,教师要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反问、追问等形式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研究,让学生自己去补...
关键词: 欣赏 讽刺小说 70年代 19世纪 设计问题 契诃夫 俄国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经典讽刺小说。它以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沙皇统治为背景,再现了沙皇统治时期的黑暗和腐朽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情感和态度。从平常的听课及评课情况看,大多数教师在解读该文时,布点多,设计问题零碎,学生难以形成某一方面的深入认识.
关键词: 文字 故事情节 人物对话 课堂教学 错位现象 思想主旨 描写
“偷豆”是小说《社戏》中最重要的故事情节,通过阅读和课堂教学,笔者发现这段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对话、动作、心理存在错位现象,不合常理。通过咂摸这些文字间的缝隙,我们能够洞见“蕴藏在情节和人物之中的思想”,窥测到鲁迅在《社戏》中渗透的思想主旨。
关键词: 教学 人教版 教材 注释
《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日更定矣。”人教版现行教材对“更定”的解释是“晚上八点左右”。而在人教版2004~2006年的三个版次中曾出现过不同的注释:2004年版: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定,完了,结束。2005年版:指凌晨时分。2006年版: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关键词: 高考改革 中考改革 语文改革 改革背景 路向 中考语文 教育部 分值
随着教育部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的锣鼓的敲响,中考改革也呼之欲出。最近笔者研究了一些省市的中考改革方案,认为未来的中考语文除了会随高考改革而增加分值外,还将有以下几方面改革。
关键词: 渔父 初中语文教材 七年级下册 qq群 人教版 自然段
在某语文QQ群里,就《社戏》(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文中“老渔父”的“父”的读音,一位名师与一位草根教师产生了分歧:前者认为读fu,后者坚持读fu。基于此,笔者觉得有必要细究一番。《社戏》第23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喝采起来。”
关键词: 干扰项 词语运用 成语使用 中考 试卷
遍观全国各地市一百多种试卷,不难发现,几乎每一种都有词语运用考查题。那么,中考中究竟是如何考查词语运用的呢?笔者经过分析总结后发现,对中考词语运用的考查题型基本有两种:辨析成语使用正误或选择词语填入句子。
关键词: 主语 语文教材 七年级下册 建筑艺术 苏教版
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部分第十四课《短文两篇》之《黄鹤楼》,是一千多年前唐朝阎伯理为黄鹤楼写的碑记。入选教材时有删减,节选部分不足100字。选文如下: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袜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众,上倚河汉,...
关键词: 语言 世界 学生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常会就作者这样的语言提问或反驳:韩麦尔先生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还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明白、最精确、最美丽的语言呢!
关键词: 咬文嚼字 叶兆言 朱自清 余光中 批评
对《背影》的最高赞美是“将他的散文作为样板悬置于国门,不能增删一字”(转引自叶兆言《朱自清》)。不过对《背影》的批评也不是没有,只是很少,从文字上批评的就更少了。囿于视野,我所见到的只有余光中和叶兆言二人。
关键词: 河阳 冀州 古地名 开头 注释 课本
《愚公移山》一文的开头一段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其中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位置的两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应作何解释呢?课本文下是这样注释的:“[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的地区。”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一名学生在其作文《真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吗?》中写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讲的是建筑上的事。意思大约是说,上面的房梁歪了,在它之下的房梁或其他结构也会随之变歪。蕴涵的弦外之音是:地位在上面的人不正,下面的人必然也不正。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陕西师范大学校内,邮编:7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