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中原文物杂志

杂志介绍

中原文物杂志是由河南博物院主管,河南博物院主办的一本北大期刊。

中原文物杂志创刊于1977,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历史类。

中原文物杂志

北大期刊

  • 主管单位:河南博物院

  • 主办单位:河南博物院

  • 国际刊号:1003-1731

  • 国内刊号:41-1012/K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全年订价:¥208.00

  • 濮阳戚城遗址龙山文化灰坑清理简报

    关键词: 濮阳  戚城遗址  龙山文化  灰坑  古城墙  

    2006年12月,戚城遗址偶然发现一座灰坑,出土一批龙山文化晚期遗物。灰坑打破南北走向的夯土墙,为戚城遗址古城墙的初筑年代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 河南南阳市万家园M202发掘简报

    关键词: 西周晚期  玉面罩  

    2005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阳市万家园墓葬区清理了两周至明清时期的墓葬247座。其中M202出土了珍贵的“辅白戈”、玉面罩等,为研究西周晚期高级贵族阶层的丧葬制度等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实物资料。

  • 中建七局南阳设备公司材料库M1发掘简报

    关键词: 南阳  墓葬  车马坑  出土遗物  战国中期晚段  

    2004年12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阳市城区西部的麒麟岗中建七局南阳设备公司材料库拆旧建新工地上发现一批墓葬,其中的M1形制较大,墓西侧保存有目前南阳市城区最好的车马坑,出土了铜、玉等质地的遗物29件,精美的铜车饰在南阳还不多见。依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征,该墓的时代应在战国中期晚段。

  • 河南省战国魏韩边界长城遗迹的实地考察

    关键词: 长城  战国  魏韩边界  考察  

    经实地考察、民间访问和文献考证,河南境内一些分境岭、堤岭、边墙等古代建筑遗迹,可能是战国初期魏国所筑的魏韩边界长城。它具有标示性长城(边墙)和防御性长城的双重特征,表现了长城建筑史上的过渡性,为弄清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国疆域格局提供了实物证据。

  • 宋代梁全本墓

    关键词: 焦作  北宋梁全本墓葬  随葬品  标尺  

    1996年5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河南轮胎厂发掘30余座古墓,其中一座为北宋晚期仿木结构砖室墓。出土有墓志和黑釉弦纹梅瓶。因有墓志,故其墓葬形制和梅瓶样式为鉴定同类墓葬形制和梅瓶的标尺。

  • 登封王城岗遗址聚落形态再考察

    关键词: 王城岗遗址  聚落形态  研究  

    登封王城岗遗址自史前时期的裴李岗文化,到历史时期的明代,文化传承从未间断。而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王城岗遗址在文明演进的不同时期,其聚落形态亦发生着不断变化。

  • 跨文化分布遗物研究论纲

    关键词: 跨文化遗物  真空白  伪空白  稳定分布  不稳定分布  

    根据遗物的文化和自然属性比较,可将分布于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外形复杂、制作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遗物作为跨文化遗物,并且确定跨文化遗物的分布范围。这些遗物分布有三种模式:散点分布、线性分布和飞地分布。在研究中要注意飞地分布模式中空白的真伪、遗物分布范围是否稳定。

  • 夭国与散国族姓问题之辩说

    关键词: 夭国  散国  姜姓  姬姓  

    夭国与散国曾是西周时期两个较著名的方国,对于其各自的族姓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依据相关铜器铭文和文献记载,夭国为姜姓、散国为姬姓的观点应较为符合实际。

  • 夏时期岳石文化的铜器补遗——东夷式青铜重器之推考

    关键词: 岳石文化  青铜兵器  青铜礼器  文化融合  

    海岱地区岳石文化出土的种类繁多的铜质小工具,尤其是合范冶铸的青铜镞和新出现的一些东夷式青铜礼器如鼎、鬲、觑、戈等,不仅体现了岳石文化较高的青铜7台铸水平,也反映了夏、商、夷三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 长颈圆体卣与提梁壶——谈青铜器形制演进、名称与功能的变化

    关键词: 青铜器  名称  功能  形制  

    青铜器作为一种用器,其功能的变化对于名称有很大的影响,提梁壶之所以不再称卣,可能与其功能的转变有关。

  • 洛阳出土战国特种工艺铜镜及相关问题研究

    关键词: 镶嵌铜镜  夹层铜镜  铜器特种工艺  

    铜镜上的镶嵌、夹层、透雕、鎏金特种加工工艺出现在战国时期,而且集中出现在洛阳地区,虽然数量有限,但代表了中国古代铜镜特种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这些铜镜很可能是当时都城内专为宫廷制作的特有用具。其中战国时期的镶嵌玻璃铜镜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见证。

  • 根据新出历日简牍试论秦和汉初的历法

    关键词: 秦代历法  汉初历法  历日简牍  历法复原  历日表  

    依据历年所出历日简牍,秦和汉初的历法得到了初步讨论和复原,得出了一份秦到汉初这一时期比较可信的历日表。

  • 豫北汉代陶灶

    关键词: 豫北汉代陶灶  类型  制作工艺  器形演变  

    本文在豫北汉代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博物馆藏品中的汉代陶灶模型,将其系统整理,从类型、制作工艺与装饰、器形演变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 有关《三年大将吏弩机考》的灋丘问题

    关键词: 弩机  灋丘  战国  铭文  

    “三年大将吏弩机”上的“灋丘”铭文为秦系文字,是弩机落入秦人之手以后加刻上去的,其时代在战国晚期之后,正是物勒工名制度盛行之时。将“灋丘”二字释解成人名较为妥当。灋丘当为人名,即姓法名丘,其人很可能是齐人法章后裔。

  • 河南明清时期会馆及其建筑特征

    关键词: 会馆  公共建筑  商品经济  建筑装饰  

    河南明清时期的会馆建筑融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风格为一体,装饰繁缛,内容丰富,并采用了民间传统工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

  • 郑州出土的商代牛肋骨刻辞与社祀遗迹

    关键词: 商代牛肋骨刻辞  社祀  

    郑州出土的商代早期牛肋骨刻辞上新发现的“乇”字符合实际。“乇”与“亳”在字形和读音上均有关联,故“乇土”即“亳土”,也即亳社。牛肋骨上的两条刻辞反映了商代的社祀。“乇土”与商城内发现的战国陶文“亳”和商代的社祀遗迹都证明了郑州商城即是汤所都之亳。

  • 薛家岗遗址出土古陶的产地分析

    关键词: 薛家岗遗址  古陶产地  icp  多元统计分析  

    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分析薛家岗遗址出土古陶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可知黄鳝嘴遗址应是薛家岗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崧泽文化也可能是其另一个源头;薛家岗文化晚期与良渚文化可能有着直接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

  • 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博物馆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传统文化  传统手工艺  物质形态  群众生活  口头传说  

    随着人类对文化遗产认识的日趋深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作了明确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

  • 豫北地区聚落考古的又一重大成果 《新乡李大召——仰韶文化至汉代遗址发掘报告》读后

    关键词: 新乡县  遗址  聚落考古  豫北地区  发掘报告  仰韶文化  成果  汉代  

    李大召遗址位于新乡县大召营镇李大召村北,遗址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为40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中部为一高台地,高出四周地面1米~1.4米。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河南郑州市农业路8号,邮编:450002。